晨会演讲——汪易楠
发布时间:2024年5月27日       发布者:陈曦       查看次数: 58

中国龙不再是dragon,而是loong

其实吧,这个话题已经不是第一次登上热搜了。

早在今年除夕前后,一个话题“中国龙不再翻译成dragon而是loong”就曾强势冲上热搜,而且长时间霸占热搜榜第一的宝座!

这是为什么呢?

那是因为今年是中国的甲辰龙年!

而这,也是独属于华夏子孙的荣耀与浪漫!

不过,在十二生肖中,有一种生物在现实中并不可见,属于传说级存在,它就是龙。

但偏偏是这个传说级存在,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图腾,中国人也自称龙的传人,龙在十二生肖中的独特地位可见一斑。

不过,我们之所以执着于为龙争取在英语世界中的“名分”,并不仅仅是因为龙在国人的心中享有独特地位。

中国神龙与西方龙有着本质的不同。

先说说外形。

相信许多人初次见到中国龙都会有这种感受,龙身上的所有部位看起来都挺熟悉,像是在哪里见过,可组合到一起,就不怎么认得了。

其实不必怀疑,这种感觉是错觉。

中国龙的身上集合了许多现实动物的特征,牛的头、鹿的角、蛇的身、鱼的鳞、鹰的爪等等。

有学者认为,龙是古时候华夏大地上许多部落所崇拜的图腾的集合体。

不过,有更多的华夏子孙愿意相信,龙作为一种神奇生物是真实存在的。

西方的龙在外形上更接近于一种巨型爬行动物,如放大版的肥胖蜥蜴或早已灭绝的恐龙,拥有巨大的翅膀、锋利的爪牙和覆盖着鳞片的强壮身体。

不得不说,想象来源于生活,无论是中国龙还是西方龙身上都有着现实生物的影子。

相比于西方龙,中国龙在体态上无疑优雅得多。既能蜿蜒曲折,又不需借助翅膀就能翱翔苍穹。

说到这里,就不得不提另一个也有龙的国家了,那就是印度。

印度的龙(那迦)主要基于蛇的形象,在许多艺术作品中,通常被描绘为巨大的蛇,有时拥有多个头颅。

印度的龙随着佛教的传播进入中国,或许是觉得印度龙的形象不够优雅,印度的龙随着印度佛教在中国生根发芽,最终也被中国化了。

再说说象征意义。中国龙在民间是吉祥和丰饶的象征。几乎在中国所有的艺术作品中,无论是绘画还是建筑,龙总伴随着祥云出现,它寄托着中国人对吉祥的向往。

中国龙能大能小,能翻云覆雨,上天入海。在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中,龙就是雨水和水源的象征,雨神的形象也往往是龙。龙的存在和农业丰收、风调雨顺紧紧绑定在一起。

中国龙又是尊贵和权力的象征。中国的帝王往往以人间真龙自居,以向世人声明其至高无上的权威。

而西方的龙通常是“可爱又迷人的反派角色”。它的出现往往伴随着破坏、邪恶与贪婪。

在西方神话传说中,西方的龙对金银珠宝有着近乎变态的痴迷,劫掠人类的财物更是司空见惯。所以,在西方的骑士传说中,勇敢的骑士战胜恶龙是经久不衰的题材。

西方的龙洞也往往存储着巨量的金银财物,所以,屠龙取宝也是西方魔幻文学作品中的常见话题。

同样都是精神图腾和文化符号,中国龙和西方龙却有着天壤之别。

所以,国人自然不愿意将备受喜爱、尊重和敬畏的中国龙和西方龙混为一谈。

而如今,中国强大了。

自古以来,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世界,游戏规则由强者制定,在文化领域同样如此。表现为相对的一方对相对不那么强势的一方进行输出。

在中国无比强大的盛唐时期,曾出现“九天阊阖开宫殿,万国衣冠拜冕旒”的盛况,那是一个真正的万邦来朝的年代。

那时,中国的文化影响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,文化输出也做到了极致,汉语言成为了不少周边国家的官方语言,包括如今的韩国和日本在内。

在近代史中,日本、韩国和中国一样遭受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,被动接受英语世界给我们的文化打上的标签,中国龙被翻译成dragon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。

在历史上,英国传教士马什曼在自己的著作里首次提到了中国的龙,当时的注音用的就是“loong”,但他后面解释的时候依然使用了“dragon”这个词。后来,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出了史上第一部《华英字典》,里面就将龙译为了dragon,这个词一直延续了下来。

随着韩国和日本发展强大,逐渐跻身发达国家之列,它们在文化上似乎也在变得强势起来。

面对英语世界,日本的拉面就叫拉面(Ramen),韩国的杂酱面就叫杂酱面(Ja jiangyeon),也被世界所接受。

为什么世界愿意听从他们的声音?

因为他们说话是有底气的。

而底气,就来源于国家实力的强大。

我国经历百余年的奋斗,筚路蓝缕,如今已经彻底摆脱了积贫积弱的形象,实现以盛唐为标准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。

因此,我们有足够的力量和底气,为中国龙争取应有的名分。

总的来说,中国的龙,被称为“loong”,而不是“dragon”,这一变化旨在更准确地表达中国龙的独特文化和象征意义,促进文化理解和尊重。


友情链接: